每個靈魂都有它自己的呼喚。可能被忽視或是被拒絕了─Joseph Campbell所謂的「拒絕呼喚」─但是通常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然後有些人就可以上床睡覺而且一直持續保持睡眠狀態,靜默地數著時間,一直到死亡。其它遠離自己靈魂的人也非常痛苦地忍受著。
超越鄉村的虛假限制和荒原的疏離外,有第三種可能的道路─英雄旅程的轉化生命。與其跟隨鄉村的陳腐道路,或是掉入絕望的深淵裡,你就像是被「呼喚去冒險」一樣地生活。你發展自己的道路,冒險進入的地方,創造新的心理實境,進入「沒有一個男人或是女人以前曾去過的地方」「生生不息的催眠」就是這個旅程的交通工具。
「生生不息」就意義來說是創造一些之前沒有存在的東西
意識之旅並不是拒絕鄉村,更是一種超越的移動。就像耶穌所說:「存在這個世界上,但不是只是世界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可以在生生不息的催眠中所做到的:和它再一起,但是不被確實可以稱作英雄的旅途中的個別例子─因為有兩個極端互補的特質。譬如,它們都在自己的領域中接受傳統的良好訓練,但是同時對在這個領域中正統的信念和操作又抱持叛逆的態度。同樣的,一個活在意識之旅的人會了解鄉村如何運作,但是仍承諾會更加地超越限制。
這個英雄旅程通常是根據Joseph Campbell所稱的「呼喚」啟動的。
一個人在一種很獨特的方式下體驗到某些充斥他們注意的東西。這可能是正面的:坎伯通常會鼓勵人們「追隨他們的狂喜」然而,在鄉村裡常會誤解這是一種不付責任地提倡享樂和放蕩的行為。其實它是邀請人們去注意,當他們的經驗像燈一樣的亮起,而且充滿了更深層的共振。這種「狂喜」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中,自己要去做什麼。
我通常會問個案是否他們還記得在孩童時的經驗,那種突然發現自己在一種魔法時刻,整個世界都被打開變成一個更高和更迷人的空間。很多人一開始都說「不」,但是在更深地回顧時,他們開始記得這些如此美麗的時刻。
有個人記得那種興奮和引起共鳴的感覺,當他在高中時第一次閱讀詩的時候,一種很驚人的經驗:在他最深的思想和感受裡,他明白自己並不孤獨。一個女人回想起她的”宇宙奇蹟”感覺,當他還是個小女孩時在,一個露營旅程中,它注視著滿是星光的天空。
我記得當我十九歲時,我第一次被Milton Erickson的工作所觸動。一把火點燃了我的靈魂;一個寂靜的聲音說著「這是為什麼你在這裡的原因」。一種非常崇高的感覺在我的內在和四周打開與環繞。雖然許多年來想要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去忽略或是撲滅這把火,似乎都沒有辦法熄滅它!
每個靈魂都有它自己的呼喚。可能被忽視或是被拒絕了─Joseph Campbell所謂的「拒絕呼喚」─但是通常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然後有些人就可以上床睡覺而且一直持續保持睡眠狀態,靜默地數著時間,一直到死亡。其它遠離自己靈魂的人也非常痛苦地忍受著。我有時會告訴我的個案,只是半開玩笑地,說他們似乎是天生上無法變成一個”沙發馬鈴薯”─也就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什麼東西,不願意讓他們與外界失去連結。
在這種感覺下,「這個呼喚」可能在開始時是負面的(通常是好萊塢的旅程版本,一個煽情的意外事件打斷了主角的世俗之路)所以,憂鬱會是一個訊息,表示無論你做什麼,或是多麼努力,眼前的路就是行不通。
換句話說,你的意識自我的狀態(通常都為取悅他人)與你的核心自我完全地沒有連結,它所做的和所想的不會造成任何差別。這是一個很好的回饋。正面的回饋應是「什麼都不要做」反而和自己的核心自我連結起來。這樣你可以把就有的自我認同狀態放掉,讓新的誕生。這就正是核實和為什麼我們利用生生不息的催眠:當現在的大腦地圖沒法作用時,新的地圖需要被創造出來。
生生不息的催眠允許你把意識從一個固定的自我認同狀態的神經肌束中鬆綁出來,移轉入具有創意的無意識,充滿資源的水中,在這裡不同的自我認同的部分可以有如液體般流動似地重組,成為自我認同全新的曼陀羅!
舉例來說,有位個案來自一個非常成功的家庭,家中有個非常強烈的規則(自我理想)就是必須永遠都很活躍,忙碌,專注在幫助別人。很有趣的是她的症狀是一種很奇怪的「慢性疲勞」形式,對所有的醫療都抗拒。
從自我關係的觀點來看,這個症狀通常都是自我理想沒有被整合好的陰影,所以是一種有創意的無意識企圖平衡,讓意識更整合,「疲倦的遲鈍」的問題對「總是活躍」的「家庭恍惚」是個典型的互補作用。
在催眠的過程中,我請她與「慢性疲倦」這個部分做連結,然後讓它講話。在一種令人心疼和很美的方式下,她輕柔地說出:「我只想要投降」,或許說出整個家庭的渴望。短暫的停頓後,她又慢慢說出,同樣也沉重地說「但是我真的愛我的工作」。
她的挑戰就變成把這兩個互補的兩端做個整合─想要休息,不努力且被驅逐的「陰」和行動與努力的「陽」變成一個更深層的「整體」。這正是一個人在英雄的旅程中,在許多層面,要面對的挑戰。就像T.S Eliot(艾略特)所觀察到的:
我們必須一直而且一直前行
進入另一個強度
做個更進層的聯合,更深層的交流
所有這些都在顯示英雄的旅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這裡牽涉到對自己的中心發展一個深層的連結,一個超越你所認知的自我,擴張到一個更大與更廣的境界。
需要許多技巧:有企圖但也有彈性的意識之「紀律之流」;在許多層面上建構的能力,解構,和重構大腦的地圖與過濾器;願意學習有創意的非暴力;轉化問題和忍受得到解答的知識;用自己的所有來愛自己和這個世界。自我關係的工作,尤其是生生不息的自我和催眠取向都是在探索如何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