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失眠為何這麼難搞?我在門診與各種錯誤觀念奮戰多年,深知僅以醫學說服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在恐懼的情緒面前,群眾的理性與邏輯如風行草衍,莫不臣服。只有在信任感日漸茁壯突破恐懼之後,才能有效引導到失眠治療之路。
小時候讀過一句話:『撼山易,憾岳家軍難』。意思是說山雖然龐大,改變它都比打敗岳飛的軍隊簡單。看診20多年下來,我想說:『吃藥易,治失眠難』
實習醫師都懂得開安眠藥或鎮定劑讓人安然入睡。精神科或神經科醫師還懂得用其它藥物控制造成失眠的疾病。胸腔科及耳鼻喉科醫師甚至能用呼吸器或手術改善惡化失眠的疾病。
可是,醫師無法讓忽略失眠的人重視失眠。
醫師看法跟影響力大體來說不如流傳的網路文章及銷售廣告。
我在門診與各種錯誤觀念奮戰多年,深知僅以醫學說服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在恐懼的情緒面前,群眾的理性與邏輯如風行草衍,莫不臣服。只有在信任感日漸茁壯突破恐懼之後,才能有效引導到失眠治療之路。
常常聽到失眠患者說:『不能一直吃藥,還是要依靠自己』。我很認同。真正成功擺脫藥物的關鍵,是要靠自己採取正確的行動。
然而網路資訊良莠不齊,即使是正確資訊,也可能解讀錯誤。舉個診間常見例子:
『我都有運動,還是睡不著』
『說說看做了什麼運動?』
『我都試過了。散步、瑜珈、打羽毛球.....,都沒用』
『運動的時間呢?』
『下班吃完晚餐後啊!』
『晚餐時間是?』
『6點半』。
『那你上床睡覺時間是?』
『晚上10點』。
運動可以改善失眠嗎?
那可不一定,唯一能肯定的是適當運動對健康有幫助。至於失眠,是『正確的運動習慣』可以改善失眠,而不是有運動就可以喔!
而怎樣算正確,要到什麼程度的習慣,需要多久時間才會有幫助?身體有受傷的情況下又該如何運動?這些又需要相當時間的說明,才不會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門診往往在緊湊的時間,得先評估失眠性質,排除各種身心疾病,再討論怎樣治療。其中耗費最多精力的,是處理錯誤觀念跟作法。而對如何靠自己行動,以非藥物方式改善的教導與討論,是留待門診追蹤時分批說明。
現實最常見情況是:各種網路訊息鋪天蓋地,親友也常常是真心愛護患者,苦口婆心提供各種建議。這些人,這些訊息在患者心目中,往往比認識不久的醫生更可靠。跟這些在醫學上被視為無稽甚至有害的觀念搏鬥,常常在一個患者身上就需要耗費好幾個月以上,甚至更久。
年歲漸長之後,開始體認到這是健康識能,衛生教育的問題。門診逐一說明並無不可,但總是有限無法完整。若說預防勝於治療,那麼超前佈署,以學習怎樣調校身心狀態角度預防失眠。對已經失眠的人來說,就是有系統的學習如何靠自己改善睡眠。
失眠是百病之源,因此,成立失眠學校,幫助一萬個失眠者學習用非藥物方法調教自己睡眠狀態,我覺得這很有挑戰性,也很有意義。到這年歲,能健康活著才能做想做的事,能健康活著才能享受生命。而健康的活著就是我後半生的功課。
失眠學校不只是傳遞正確訊息與改善睡眠,也是我的天命:發展健康的意識,並且傳遞跟教導這件事情。
延伸觀看影片:失眠該不該吃安眠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