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自己經常需要與人溝通,自己的溝通不僅僅是工作,也包含了家人、妻子、小孩、同事到朋友…等。
你一定常聽過「說了等於白說」、「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我說」的類似例子。
當我們要與對方溝通前,可能需要搞懂一些事。
溝通是透過彼此想法的意見交流所產生的共識,這句話說得如此文雅;老實說就是要說服對方接受你的意見並支持他。
一場良好的對談,其實並沒有所謂高壓或強迫的方法來逼迫對方接受,因為這種方式是威脅並非溝通,但也不能沒自己的主張,而處處順著對方。
人與人溝通不是件輕鬆簡單的事,而且溝通不一定能成功,但記得! 不溝通注定會失敗。
前陣子看了一篇文章,它這麼說:
溝通就像蓋房子一樣,雙方必須先建立好的關係地基,逐步豎起樑柱,接著固化填充物質,最後才加以整飾。也就是說,順序非常重要!
我非常認同這段話,這也讓我想起NLP中有提到「歸類Chunking」這個觀念。
在「歸類」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的表達方式可分為:大塊/小塊的、向上/向下的、甚至還有側向的歸類。在這些類別中,溝通者如果能判斷對方的說話模式、或思考框架時,就比較容易從這些言語資訊中明白對方重視的點(說的重點),再從這點位上與對方重新對談,好的關係地基也就自然而然地搭建起來,我相信換成這種溝通頻率不只變得輕鬆愉快,而且還能避免掉彼此衝突的發生可能。
溝通它不見得能一氣呵成,而是要耐心解說,縱使你失去耐心或無法認同對方時,也試著讓彼此理解這次的目的結果,才算是良性的互動,並且確定對方的感受能讓自己瞭解,否則有時候會越描越黑,最終還演變成爭吵。
一旦你沒有聽懂對方的困難點,你給的建議對方又怎麼會認為你是對的呢?
所以彼此給予充分的同理心在信任中建立時,許多事情到最後都能產出讓人滿意的答案。
如果你時常有「事與願違的溝通經驗」又想要有好的結果,那運用「歸類」概念的方式來溝通看看,這絕對值得讓你聊得輕鬆又愉快。